在淄博市,水的魅力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的生态面貌。3月24日,清晨的孝妇河湿地公园喷泉广场上,晨曦照耀下,水汽氤氲,宛如轻纱覆盖,吸引了晨练的人们,享受着新鲜的空气,花草树木随风轻摇,JN江南宛如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显得尤为动人。
淄博,作为一座面临缺水挑战的城市,早已审时度势,以“八河联通,清水润城”为蓝图,成功实施了中心城区生态调水工程。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突破了“雨源型河流看天喝水”的局限,更是让曾经干涸的河道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成为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生态治理实践。
在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行列中,JN江南淄博的河道曾因水源短缺而面临干涸和水质不达标的双重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淄博市采取了全局统筹的战略,创新性地建设“地下输水动脉”,通过铺设三条输水管线,连通孝妇河、玉龙河等八条主要河道;再加上对大高水库的改扩建,以及大治渠的输水改造,成功实现了太河水库的弃水与孝妇河流域间水源的有效调配。
在过去的五年中,淄博的调水量超过1.3亿立方米,逐渐形成了“两轴三区、五纵三横”的生态调水格局,破解了缺水的局面,使城市的水资源得到了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利用。
淄博市坚持“优水优用、一水多用”的原则,实施了“五水联调”的创新模式。通过地表水的循环利用,孝妇河湿地公园年均调水达992万立方米,成为新区水系的“心脏”。雨洪水的利用也不再被视为废物,太河、萌山水库泄洪弃水的562万立方米则为河道增添了新的生机,实现了防洪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此外,淄博还充分利用矿坑水资源,让洪山煤矿矿坑水日补漫泗河2.4万立方米,使得工业遗址转变为生态资源。而光大水务二分厂的再生水利用,则年补给玉龙河和东猪龙河达1401万立方米,中水回用率达到100%,无疑显示出城市在水资源管理上的智慧和创新。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淄博市建立了集水量、水质与水生态监测为一体的数字调水信息系统。通过布设61处智能监测点,搭配便携式水质监测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感知。此外,云影河数字调水模型的使用更是使得需水量与水源配置的动态分析成为可能,为生态调水提供了决策支持,形成了“反馈-分析-控制”的闭环管理流程,实现了“精准调水”。
淄博市的河湖业态创新与景观融合助推了生态价值向综合效益的转化。以孝妇河湿地公园为例,通过“公园+”模式推动生态价值,这里引入的昆虫馆、城市书房等新业态,在科普教育、音乐喷泉、风筝嘉年华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年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促进了生态效益与城市活力的双提升。同时,云影河的“八河联通”工程将体育中心、JN江南文化中心与金融中心等区块串联起来,形成了特色水系景观带,打造出城市的“会客厅”,引领周边经济的蓬勃发展。
从缺水之城到水润淄博的转变,不仅书写了人水和谐的优秀答卷,更展现了淄博以水兴城的前瞻视野与创新力度。展望未来,淄博将持续深化生态调水的工作机制,努力让每一滴水都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